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,头朝着门的方向,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,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。这个老师叫杜正香,她是一名代课老师,她永远48岁。5月15日10时40分,在被废墟掩埋68个小时之后,11岁的四川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张春梅被成功救出。
在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,他们再次前往灾区,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。他们用铁锤、钢杆和双手挖掘,寻找幸存者,与解放军、武警战士一起,救出25名幸存者,挖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。 勇敢的小班长林浩 在5·12大地震中,小林浩和其他同学一起试图逃离教学楼,但他未能成功,被埋在废墟下。
四川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早前失事的米171运输直升机残骸,经全力搜寻後,终在10日清晨6时许,在汶川县映秀镇一处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,机上19人全部罹难。该直升机5月31日下午执行运送地震受伤群众的任务时,因高山峡谷气候突然变化,直升机遇大雾和强烈气流而撞山失事。
不畏艰险高空跳伞的解放军战士 汶川地震第13分钟中国军队启动应急机制。震后1小时,6万部队紧急投入救援。72小时后,来自全国的十余万士兵纷纷到达灾区现场,那个时候,不分兵种,不分省市,所有解放军的任务只有一个,救出那些被困在废墟里的老百姓。
汶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一:白乐潇是一位12岁的女孩。地震发生时,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卡住,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,她忍住疼痛自己把胳膊拽断了。同学得救了,她却从此失去了一条手臂。这位舍己救人的小姑娘,人们把她称为“小英雄“。
1、- 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出发,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,历时10个月。-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出发,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,历时19个月。- 红二方面军(红六军团)于1935年11月19日出发,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,历时11个月。
2、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,历时13个月零2天,纵横11个省份,长驱二万五千里,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(其中五座终年积雪,雪山行程共2700里),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(草地行程共600里),渡过24条河流,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。
3、红一方面军(中央红军):成立于1930年,经历了多次番号变更,包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等。1934年10月,这支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,开始了长征。 红二方面军(红六军团):成立于1930年和1933年,1935年11月踏上长征路。
4、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红军长征概述 1934年至1936年,中国工农红军开展了辉煌的长征。这场转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而进行的。长征期间,红军历经艰难困苦,进行了数百次战斗,行进了数万里路程,最终抵达陕北,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5、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红军长征概述 1934年至1936年间,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,保存实力和战略转移而实施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。
历史文化名城:如北京、西安、南京、杭州等,这些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,如古建筑、古遗址、名人故居、历史街区等,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。 自然景观:如黄山、九寨沟、张家界、长白山等,这些自然风光壮美,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,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。
铁古镇位于陕西省安康市,是一个充满古老文化和习俗的特色小镇,有着说不出的宁静。这里的一切都彰显着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激情,让你的生活更加梦幻。下面详细介绍一下。从陕西省内的文化景观来看,很多景点其实还是蛮有吸引力的,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旅游带动影响力。
并建成了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黑木耳)标准化生产基地。木耳小镇不仅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地方,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旅游价值的景点。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独特的乡村风情和丰富的地域文化,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。无论是欣赏古朴的徽派建筑,还是品味黑木耳美食,都能让人流连忘返。
羌族的葬式有火葬、土葬、岩葬。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,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载:“氐羌之虏也,不忧其系累,而忧其死不焚也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引《庄子》佚文:“羌人死,焚而扬其灰。”直至清朝中期,火葬仍在茂县沙坝、赤不苏、较场等地保留下来。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。
羌族人的生活习俗如下: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、美观而具特色。古代羌族多着皮制、毛制衣装。明代以来纺织业发达起来,则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、毛装。解放后至今,服饰的面料更加多样化。男子喜包青色头帕,冬季有的还喜带狐皮帽,穿麻、棉、绸、毛面料的长衫,有的长衫饰有花边。
羌族传统上饮用的一种酒称为咂酒,制作方法是将煮熟的青稞拌上酒曲,封入坛中发酵。饮用时,向坛中加入少量开水,使用细竹管吸饮。家人轮流饮酒,直至酒味变淡,最后将酒渣食尽,这种习俗被称为“连渣带酒水,一醉二饱”。
羌族的习俗: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、美观而具特色。男子脚裹毛制或麻、棉制的绑腿,有的饰有花纹,能保温、滤水、护腿。妇女服饰鲜艳多彩。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,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,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。路遇老人,必侧身让路,骑马遇老人,要下马行礼。
羌族的民俗独具特色,保留着对白石的崇拜习俗,几乎每户人家都供奉白石。羌笛是一种古老的乐器,羌族的歌舞欢快而富有情感,其服饰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。羌族有著名的节日,如羌历年、祭山会、喊颤牛王会等。娱乐活动多样,包括跳莎朗舞、爬天杆、射兽馍、放索套等。
羌族婚嫁:在新中国成立前,羌族男女婚姻遵循传统礼俗,由父母做主,媒妁介绍,存在指腹婚、怀抱婚、童子婚、买卖婚等婚姻形式。婚姻注重门当户对,并有转房、入赘、抢婚等习俗。新中国成立后,自主婚姻逐渐增多,但传统礼仪程序依旧保留。